高瓴張磊新書價值讀書筆記

花了一個周末的時間大概看完了張磊的新書《價值》,這篇文章算是讀書筆記,總結分享一下書中的三個重點概念。


張磊在《自序》部分就點出了全書最重要的一句話:

真正的投資,有且只有一條標準,那就是是否在創造「真正的價值」,這個價值是否有益于「社會的整體繁榮」。

重點解釋下這句看起來有點假大空的話的含義:

其實它關乎一種價值觀——組織或個人能賺錢只是結果,有益于社會才是賺錢的原因。

換個說法:賺錢是商業價值的體現,而商業價值是對你創造了社會價值的獎勵,社會和時間都會獎勵你。

那么一切的源頭「社會價值」又是什么呢?答案是解決別人的需求。

這就是高瓴眼中「價值」的核心——利他,非博弈,創造然后獲得獎勵。

按照這個思路,老板和團隊只能決定一家公司賺錢的下限,社會決定了公司的上限。

社會價值→商業價值,中間那步是變現。

舉例:

阿里解決了大家對更多商品的需求,GMV是社會價值,營收是商業價值;

兩桶油解決了社會用油的需求,但它們的組織形式過于冗余,導致變現效率很低;

平安解決了大家對沖意外風險的需求,現在它正進行壽險團隊改革,也是希望提高變現效率。

我們大家想賺錢,最好也能摒棄在股市里從別人手里搶的想法。

要利他主義,對家人朋友同事客戶好,在投資上當好公司的財務投資者,陪公司一起成長,社會和時間自然會給我們獎勵。


關于價值投資的理解,一直在變化:

圖片[1]_高瓴張磊新書價值讀書筆記_繁木網

價值投資誕生于工業時代的美國,那時的牛逼公司都是重資產投入,廠房設備等固定資產占比極大?!笓鞜煹佟沟暮诵乃枷胧琴I得便宜,如果我的買入價格比公司破產清算的價值還低,那安全邊際就足夠厚。

在商品經濟大發展的年代,巴菲特和芒格在喜詩糖果的案例上深受啟發——當一家公司進入回報期后,真正重要的是讓它長期活著,活一年賺一年(這點會在下文詳細論述)。因此不會改變的東西才是投資者的朋友,因此品牌、成本優勢、壟斷、網絡效應這些固定的「競爭優勢」才是真正的護城河,想想可口可樂。

進入互聯網時代,一切都變得太快,信息獲取、消費訴求、渠道、交易形式都在改變,新品牌誕生太容易,便宜公司也消失了。張磊根據前面所說的價值觀,得出結論:
世界上只有一條護城河,就是企業家們不斷創新,不斷地瘋狂地創造長期價值。


一筆成功投資中最重要的兩個要素:價值和時間。

做好研究功課是投資成敗的基本功,如何理解時間的價值往往能決定投資格局。能隨著時間流逝加深護城河的才是「資產」,時間越久對生意越不利的那是「費用」。

比如我們看一家公司的生命周期:

圖片[2]_高瓴張磊新書價值讀書筆記_繁木網

民營企業的3年/5年破產率非常高,在探索期死掉正常且合理。

能活下來的公司,會在這期間總結出一些方法論,慢慢變成潛規則和做事習慣,認為我這么做是對的,這種慣性非常大,可以理解為企業文化、基因。(階段①)

比如美團擅長運營、小米擅長供應鏈和性價比、萬華擅長控制成本…

慢慢的,這些東西落實為「競爭優勢/護城河」。找到競爭優勢的企業,營收和凈利潤會保持逐年增長,呈現出一種「債性」。(階段②)

再往后,經過不斷的增長擴張,公司的市占率、需求端、供給端都趨于飽和,進入低增長狀態。因為供給飽和了,公司不會再進行資本支出以擴大再生產,利潤沒處花,只能以分紅的形式還給股東。企業多活一年,就多幫股東賺一年的錢。(階段③)

我們買股票,更多是選擇那些處于②③階段的好公司,站在他們身后,享受時間帶來的復利。

長期投資的回報率存在天花板,不管是巴菲特還是朱少醒,實現20%的復合年化收益都極難。

表面上看是因為長期重倉留在市場里,大跌大漲年份都會經歷,投資回報自然要向均值回歸。

可大家仔細想想,真實的原因是這個嗎?均值回歸里的均值是什么呢?

實體經濟是金融體系的根基,是一切回報率的源泉。

真正的均值是企業盈利,是ROE,是公司老板能賺到的錢。如果財務投資者的長期回報比企業經營者還高,這是沒天理的事。


以上就是我從《價值》這本書中得到的三個啟發——
什么才是真正的價值?
唯一的護城河是什么?
如何理解時間的價值?

達利奧的《原則》更像育兒書,初中生讀會比成人獲益更多。

《價值》也是如此,有投資經驗的人讀起來可能會有些失望,反倒是一張白紙的初學者來看會更有回甘。

? 版權聲明
THE END
喜歡就支持一下吧
點贊13 分享
評論 搶沙發

請登錄后發表評論

    暫無評論內容